首页

无偿女s的qq

时间:2025-05-28 17:01:58 作者:台湾写真:在台北流行音乐中心,听见青春的歌声 浏览量:68729

  中新社台北5月27日电 题:在台北流行音乐中心,听见青春的歌声

 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

  初夏的午后,阳光穿过薄云洒在南港区,台北流行音乐中心静静伫立在城市一隅。这颇具特色的建筑内,“唱 我们的歌 流行音乐故事展”正吸引着人们前来开启青春与记忆的旅程。

  “一首歌,能让失意的人得到安慰,让青春的心得到温暖,也让怀抱梦想的人有了盼望的风景。”作为“唱 我们的歌 流行音乐故事展”的联合策展人,台湾乐评人马世芳在展览中用文字这样告诉大家。

图为台北流行音乐中心“唱 我们的歌 流行音乐故事展”展出的部分展品。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摄

  作为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的常设展,“唱 我们的歌 流行音乐故事展”共分为三个楼层、十三个展区,展览共搜集百余首歌曲、千余件展品,包括创作音乐时的手稿、乐器、照片,还有当年的卡带、唱片、演出服和海报等。

  展区以时间为轴,依序呈现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校园民歌、到80年代唱出情感与梦想的经典流行歌、再到90年代至今的各式歌曲。这些展区不仅展现了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,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记忆。

  李宗盛、罗大佑、张艾嘉、刘若英、陈绮贞、五月天……当这些人的声音在语音导览机中伴随音乐响起,观众仿佛被带回那段记忆中的岁月。展览邀请这些知名音乐人担任各展区的引言人,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声音,引领观众穿梭于不同时代的音乐时光中。

  《外婆的澎湖湾》《童年》《青苹果乐园》《天天想你》《领悟》《倔强》《今天你要嫁给我》……每一首熟悉的旋律,既勾勒出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,也唤醒了人们心中的青春回响。

图为年轻参观者使用语音导览机在台北流行音乐中心欣赏“唱 我们的歌 流行音乐故事展”。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摄

  “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网络,都是听卡带,后来听唱片,一遍一遍地听一首歌。”前来观展的赵先生对中新社记者说,年轻时他特别喜欢张雨生的歌曲,每当听到《我的未来不是梦》时,都想象着自己的人生也拥有更多可能,对未来满怀憧憬。

  来自高雄的吴女士看到小虎队的展品特别激动:“小时候房间里贴满了他们的海报,那是我们少女时代的偶像。”

  “我看到‘滚石’出的一些唱片,非常怀念。”来自台北的朱女士表示,展览中有不少台湾知名唱片公司滚石唱片所出的歌曲,以及历年来推出的相关专辑封面,唤起了她的记忆。“每当我听到张震岳的《再见》,就像回到了高中的毕业典礼,现在听来还是一样感动。”她说。

  除了静态展陈,“唱 我们的歌 流行音乐故事展”还设有互动体验空间,如大型投影营造的演唱会氛围、手写歌词装置等,让人们在观展之余,也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,表达属于自己的音乐情感。

  当我们在谈论台湾流行音乐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也许正如人们走出台北流行音乐中心时所见,旁边的墙上写着:“音乐即生活、生活有音乐。”对许多人而言,这些流行音乐不仅是青春的缩影、回忆的密码,更是生活中不可割舍的陪伴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世界泳联2024年U18成都世界女子水球锦标赛开赛 中国队首秀胜墨西哥队

在第六届进博会上,耐克展出了“创新大脑”的一部分“神经元”,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“打卡”。足部扫描仪,可以记录脚型数据,进而做出更加合脚的鞋楦;压力映射及测力板,进行步幅识别步幅,并根据个人走路、弹跳等着力点不同,判断在鞋底的哪个位置需要缓震,以减少压力……

华致酒行2023年度股东大会暨投资者交流会在北京召开

王毅表示,这已是我们第六次见面。每见一次,双方互信就增加一分,中澳关系就前进一步。这就是加强沟通的价值所在,就是不断增信释疑的积极进程,希望这一良好互动的势头能够继续保持下去。

蓝皮书:过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达三星级及以上

结核病,俗称“痨病”,第29个“世界防治结核病日”将至,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、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主办,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,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局、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办的2024年“3.24”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暨“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提升行动”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举办。

30万年前古人类喜欢吃什么?考古人员起底饮食清单

台青丁翊凯目前在平潭台创园做台胞台企政策研究工作,在他看来,台湾青年来到大陆,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自身心态,台青只有真正融入到大陆当中,才会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心中理想和目标。 台青林文皓今年3月选择来大陆工作,刚刚硕士毕业的他想在大陆追梦、圆梦,在他看来,这里有广阔的天地。“大陆对于台青创业就业给予了非常友善的政策,希望能早日融入这个大家庭。”

吃“防猝死套餐”,不如掌握“防猝死方法”

王瑞华,武汉博物馆原党委书记、馆长,研究馆员,中国著名陶瓷研究专家。从事文物保管、征集、鉴定工作多年。出版学术专著《中国青花瓷器鉴定》《辨识清代民窑青花碗》《武汉民间文物藏品赏析》《中山舰出水文物图说》《百年名舰 风雨历程——中山舰工作实录》;主编出版《江城遗珍》《百馆之城——武汉地区博物馆、纪念馆巡礼》等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